环境公益诉讼的核心是守护绿水青山,但河流流域面积广阔、污染行为隐蔽性强,传统取证方式往往“力不从心"。公益诉讼勘查检测一体机凭借“空天地一体化"检测能力与高精度数据分析,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“生态哨兵"。
一、空天地协同:从“肉眼可见"到“分子级"的污染追踪
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案中,检察机关构建“卫星遥感+无人机航拍+现场快检"的立体化取证模式:
卫星遥感:调取2013-2024年遥感影像,结合多光谱地物识别技术,发现湿地公园内人工建筑物面积逐年扩大,锁定行政机关“未依法履职"证据;
无人机航拍:对矿区、养殖场等隐蔽区域进行高空广域拍摄,精准定位排土场裸露区域、截排水系统缺失等问题;

该模式推动行政机关修复矿山坡面11.3万平方米,清理非法网具65套,治理养殖排污问题158个。
二、高精度检测:从“经验判断"到“科学定论"的升级
设备对污染物的检测精度达到行业领-先水平:
重金属检测:铅的检测限低至0.05mg/kg,满足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》要求;
有机污染物检测:苯系物检测限达0.001mg/L,为化工园区污染案提供关键证据;
微生物检测:荧光检测模块可15秒内检测水质中ATP含量,判断卫生状况,应用于河流黑臭水体治理。
在某化工园区污染案中,设备检测数据与第三方机构报告高度吻合,推动企业支付1.2亿元生态修复费用。
三、数据共享:从“单打独斗"到“协同共治"的突破
设备支持5G网络与区块链技术,实现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,并可与生态环境、水利、农业等部门共享。例如:
跨部门协作:某市检-察院通过设备检测数据,联合环保部门查处12家违规排污企业;
公众参与:设备检测结果通过“益心为公"志愿者平台向社会公开,增强公益诉讼透明度;
长效监管:在东江源流域建立“林长+警长+检察长+法-院院长"联动机制,设备检测数据作为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依据。
四、未来趋势:从“被动响应"到“主动预防"的转型
随着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,下一代设备将具备以下能力:
智能预警:通过历史数据建模,预测污染扩散趋势,提前启动应急响应;
自主巡检:与无人机、无人船联动,实现流域污染自动巡查;
碳足迹追踪:检测温室气体排放,助力“双碳"目标实现。
例如,某科研机构开发的AI模块已能自动识别新型污染物,检测时间缩短60%,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更前瞻的技术支持。
公益诉讼勘查检测一体机以“科技之力"守护“生态之美",让环境公益诉讼从“看得见"的污染治理,升级为“看不见"的生态保护。它不仅是执法者的“数字助手",更是地球家园的“忠诚卫士",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注入科技动能。